经典案例
首页 > 经典案例 > 工程建设 > 工程建设子类

禹山北路LID工程案例

2017-08-03 来源:润海绵RunSponge
作者:镇规海绵小队


一、项目概况


禹山北路始建于2004年,是城市交通主干道,位于镇江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内。12年来道路绿化退化严重且周边的居住、商业、公共设施等都已发展成熟,导致现状道路功能已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。本次设计结合道路海绵化改造进行景观提升,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交通、生态、文化、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大道。


禹山北路(虹桥港-谷阳路),全长2920m,道路红线宽40m,与虹桥港路、焦东路、清平路、汝山路、胜利港路等10条道路相交;与虹桥港、胜利港、大寨港和前进港4条水系相交。


道路两侧用地规划性质主要为居住用地、商业金融用地、公共设施用地和山体。


LID设计平面图


禹山北路(虹桥港-谷阳路)标准段横断面形式:人行道4.5米+非机动车道4.5米+机非分隔带3.5米+机动车道15.0米+机非分隔带3.5米+非机动车道4.5米+人行道4.5米。


道路两侧退让绿化宽度约10m,道路下共设有七种管线,主要布置在机非分隔带、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下。




二、问题与需求


1.排水部分:


(1)道路两侧地块不断开发,地表径流加大,面源污染增加。原雨水管道系统标准偏低,且雨水经管道收集后直排水系,加剧水环境污染。


(2)道路原排水系统未统筹考虑内涝防治问题,设计路段共存在四个内涝风险点。


2.景观部分:


道路整体原有景观效果不佳,灌木老化严重,底部脱腿现象普遍,野草丛生,影响美观。另外原有绿地大多被破坏占用为停车位。


改造前实地调查


三、设计目标和原则


1.  设计目标及指标:


设计目标:

削减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污染,解决区域防涝,建成集蓄洪调峰、水质处理于一体的海绵型道路。并为周边居民提供安全的公共空间和休闲娱乐功能。


设计指标:
(1)年径流总量控制率、面源污染削减率
应结合景观因地制宜设置海绵设施,指标不作强制性要求。


(2)内涝防治标准
提高排水防涝标准,有效控制30年一遇暴雨径流。


2.  设计原则:


注重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的统一,在景观提升的同时,最大程度发挥绿地的海绵功能;
兼顾海绵设施与道路结构的安全,海绵设施的设置及功能发挥不得破坏道路结构、影响行车安全。


四、海绵设计


1.  平面设计


(1)机动车道径流雨水通过路牙开口,导流至机非分隔带中,机非分隔带宽3.5m,结合竖向布置通过传输型草沟和雨水花园净化和滞蓄雨水;





路牙开口示意图


传输型草沟植物配置以小叶栀子、海桐、匍枝亮绿忍冬等植物间隔搭配种植。雨水花园植物配置以卵石+常绿鸢尾、金鸡菊、白滨菊、红花山桃草、金山绣线菊、金焰绣线菊、花叶络石等搭配种植。





(2)将原非机动车道边的雨水口加盖封闭,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径流雨水通过人行道暗涵(设置间距约30m),导流至两侧的退让绿地,在路外绿化带内设置传输型草沟和雨水花园,进行滞蓄、净化。


退让绿化内的绿地空间比较宽敞,山形雨水花园从人行道放坡至特色文化墙,形成一个人工的汇水凹地,进行雨水的净化和滞蓄,设施均有防水层结构保护原有绿化,设计形式上结合山水镇江的设计理念,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兼具美观作用。




山形雨水花园示意图


退让绿化内传输型草沟:设计形式需要结合林缘线的形状自然布置,种植以草皮为主,沟底敷设卵石,保护草沟表层土。


雨水花园:以卵石+黄菖蒲搭配为主,其他适宜栽植植物,如:结香、云南黄馨、美人蕉、中华常春藤、鸢尾、蝴蝶花、花叶杞柳、连翘、小叶栀子、红叶石楠、金森女贞、灯芯草、日本血草、醉鱼草等选1-2种搭配种植。



人行道暗涵及雨水花园手绘示意图


(3)退让绿化不适宜布置海绵设施的路段,在现状行道树之间设置了生态树池,道路雨水径流通过路牙开口进入树池,进行净化和滞蓄。生态树池雨水入口设计,将“山形”路牙石根据排水方向旋转16°,扩大迎水面。





路牙开口示意图


(4)设计对道路的四个低点进行除涝改造:将道路低点处人行道下降,形成泄留通道,道路雨水引至路外,北侧泄流通道直通水体,南侧结合山脚下的绿化改造设置涝水滞蓄场所,确保在遭遇30年一遇降雨时道路积水不超过15厘米、保持畅通。



涝水滞蓄场所


本次设计禹山北路(虹桥港-谷阳路)共设置传输草沟16675㎡,雨水花园6648㎡;生态树池30个;透水铺装894㎡。调蓄体积:V=1898.05m3。本方案共可控制降雨量20.83mm,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9.65%。


五、景观设计


1.策略:


立足现状景观,对LID设施做出景观提升设计,还原道路的文化内涵,对现状景观进行提升改造,打造集交通、生态、文化、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大道。


2. 设计:


(1)景观提升节点


节点一:虹桥港三角绿地


三角绿地靠虹桥港一侧原为直立挡墙,高差0.4~2m。设计将原本的2级台地,更改为3级自然曲线台地,原有乔木长势较好,均保留,台地边缘做垂直绿化,适当点植花灌木。



节点一效果图



节点一小品施工图


节点二:京口区图书馆旁


原有绿化被停车场占用,设计结合现状,将本节点打造为一个具有文化氛围的场地,主要展现自然山形景观,搭配宫粉梅、刚竹、红枫、南天竹等,带出厚重的文化气息,提升场地内涵。



节点二施工图


节点三:团结新村节点前的景观提升


团结新村前基本为水泥硬质,原有绿化被改为菜地,现将团结新村前的硬地改为花岗岩铺装,恢复原有绿化区域,利用原有栾树塑造休憩空间、设置生态停车场。




节点三手绘示意图


节点四:诗意文化墙



设计将现状断开的场地改为连贯且与海绵相结合的场地。山形折线步道贯穿整个场地,休闲座椅、文化景墙散落其中。景墙附上有关禹山的诗文,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意境。


节点四手绘示意图


节点五:禹山挡墙


禹山周边原有挡墙的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,但因年久失修墙体脱落,现设计修复原有破损墙面,并增加三处休憩设施,在陵园入口处设置2处,登山口设置1处。



节点五对比效果图